立即下载
中部崛起 时不我待 中部六省何时领舞经济舞台
2010-09-21 20:29:01 字号:
近来“中部崛起”的提法绝不单单是一种平衡之策,而更多地体现了中央已经认识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加以着手解决。
  以武汉为中心城市依托并规划沿长江产业带起锚,带动辐射其他五省进而共同推进中部崛起是最具倾向性的方案。中部崛起首当加速城市化进程,力促新型农业规模化,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和资源的集约型开发。
  中部如果仅立足于为东部服务,跟着东部跑,并不利于中部发展。中部不可能向外向型发展。中部崛起要创造新的模式,重点以面向内陆型、内需型方向发展,中部一定要提防狭隘的出口导向型
  中部崛起最要紧的还是要着力打造城市群,形成城市组合,实现各省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和相关产业的集约开发,要清楚,中部崛起与否对中部各省是一盘棋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土地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0.7%;拥有3.61亿人口,占全国28.1%;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23%,是中国主要的能源动力和原材料输出地区
  位居中国版图中心的中部六省并没有翩翩起舞于中国经济的中央舞台。
  在长期以来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下,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就如同一位不卑不亢的慢跑运动员的运动轨迹一般,记录下了一条低速爬坡的中部发展曲线。
  如果不是“中部塌陷”论催生东西发展“断层”的惊呼;如果不是“中部崛起”论近两年疾走高端政界,中部,也还是那个中部,它在短期内还不会凸显于我们的视线之内并广为关注。
  不过,足以令中部省份兴奋的是:2004年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首次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而在2004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崛起”成为继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五年前的“西部大开发”、两年前的“振兴东北”之后的第四轮冲击波。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部主任袁纲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部崛起”的提法表明了中央决策层对中部发展的重视度有了明显的改变,我们的政府更加清晰地看到东、中、西部协调、和谐发展的必要性,而中部将要告别此前服从暂缓发展的阵痛期。但他同时认为,缩小或消除地区发展差距的倾斜性政策,中部有可能得不到,我们可以从5年来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加以断定。
  梯度效应导致中部塌陷
  关于中部地区的现状,主流的观点倾向于与国家近20年来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有关,是这种政策使中部成为“政策边缘化地区”,成为“压抑中部”。
  当然,要研究中部,我们还必须把中部地区放到全国经济布局之中来看。当初中央确定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区位优势是东部的特质,所以提速快,比如深圳特区的窗口功能、比如上海内外资银行云集的金融中心功能,东部沿海地区的实验区功能,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调的,这其实就是珠三角、长三角发展提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制造业、商贸业向东部集中,中央又把深交所、上交所等金融证券市场交到东部手上,于是中部的金融资本、人才也伴随着产业集群向东部迁移。有些中部省份抱怨银行把新增贷款大部分投向了东部发达地区,而中部财政则颇显吃力,试想,中部刚好能解决吃饱饭的条件,拿什么去进行新的投入和发展呢?袁纲明对记者说,其实,中部兼具两个方面的资源优势,区位和能源优势,并没有明显的劣势,中部是在中央明确提出梯度发展之后的90年代掉下来的,水陆交通、农业等基础产业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结果是东部沿海地区尝试了扶持政策带来的硕果,而中部地区则承担了分步改革的成本。2004年宏观调控应不应该“一刀切”?最后结果还是力保东部,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还是向东部倾斜。
  不可回避的现实是,中部地区由于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众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将会加大,中部“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并成为全国投资的“谷底”。
  此外,“中部塌陷”,还由于中部缺少大都市圈的带动。有专家分析认为,中部大都市难以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中部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这种分工定位使得工业化、城市
  化进程缓慢;另一方面又在于近年来中部地区内部的资源分化。
  近两年来,随着长三角、珠三角、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中部的湖南、安徽、江西等地频频抛出橄榄枝主动表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中部更面临被裂解棋局的诱惑与困扰。
  要说差距,其实,东部与中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是合理的、必然的。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侯景新教授对记者说,关键是这种差距是否在合理限度的范围内。据媒体报道,本来,中部的武汉是天然的东西南北的交通、信息、产品、金融等经济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果的汇集和扩散中心,是最有可能发育成为中部大都市的城市。但这几年,物流改变了武汉节点的地位。在2002年的两会期间,为了吸引中央关注,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就曾问当时还是副总理的温家宝:“武汉在哪儿?”
  其用意是武汉的作用在哪儿?武汉的地位何在?到了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宪生提交了一份报告,警告说“武汉正成为政策边缘化城市”。
  而中部最具边缘化特色的省份———山西省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在中部六省中是排在最后的。但是山西去年更新改造投资增长57%,在中部排第一位。太原海关有关人士对于2004年山西省对外贸易进口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旺盛增长势头原因进行分析时指出,上半年钢铁行业的整体过热,对铁矿砂的需求大幅增长,刺激了山西铁矿砂进口量激增,再加上受需求的影响,全球铁矿砂价格大幅增长,进一步拉动了山西进口总额
  的成倍增长。而另一方面山西省先进技术设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的引进比重仍然很低,而且进口总额远远落后于出口总额,进出口比例严重失调。尽管如此,在高新产品2004年出口排名中,山西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当中名列倒数第三,排在后面的仅有宁夏和青海。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山西高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出口是过度依托焦炭、煤炭的出口,利用全球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换来的,这也就再一次凸显了山西外贸中商品结构的不合理性,从而显露出山西未来发展中的隐患与难题。
  谁来引擎中部崛起
  有分析人士指出,无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或者城市集群中心最终圈定的是谁,中部要突破,必须尽快建立一个类似东部地区的中心。但南昌、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太原6个省会城市中谁将会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呢?
  地区间竞争,实际上是城市的竞争,是增长极的较量。近年来,中部各省纷纷营造城市联合体,其中武汉城市圈人口最多、占地最广、对中部地区经济影响最大。
  2004年底,国内某知名媒体曾向国内外一百多名企业家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他们对于未来“谁能成为中部经济崛起的支点”的问题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安徽(9%)、河南(24%)、湖北(30%)、湖南(13%)、江西(16%)、山西(8%)。湖北在中部六省崛起中被寄予较高的期望值。前不久,湖北社科院课题组的专家学者们提出了“构筑支撑中部崛起的长江产业带”的观点。他们认为,长江产业带是中部地区最发达、开发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建设长江产业带符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t字型的格局,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郭庆汉研究员认为,中部地区长江沿岸地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突出,是中部地区最发达、开发条件最优越的地区。而长江沿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的沿江地区和洞庭湖、鄱阳湖沿岸地区,长江干流长度1300多公里,是连接东西,交汇南北之枢纽所在,腹地市场十分广阔。其次,长江产业带资源优势突出。该地区有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在内的上万条大中小河流,丰沛的水资源,还有该地区丰富的矿产、旅游资源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再次,长江产业带地区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基本形成了武汉-鄂州-黄石沿江产
  业带、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南昌-九江工业走廊等,构筑支撑中部崛起的长江产业带。
  在中部六省中,不仅是湖北提出引擎中部崛起,江西省、河南省亦高调提出要领跑中部六省。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南昌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从全省而言,就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做“排头兵?;就南昌自身而言,就是要围绕“一个目标?,做好“两篇文章?,实现“三个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余欣荣认为,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新一轮产业大转移,沿海制造业正出现“退沿进中?的趋势,而中部地区至今尚处于群雄逐鹿的“争霸时期?。中部广大地区之所以发展不够快,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中部不‘中’,病在无峰?。换言之,整个中部地区之所以经济不发达,是因为缺乏支撑整个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在中部地区新的极点形成的过程中,就看谁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苦干、巧干、实干,谁就可能成为类似于长三角、珠三角的上海、广州、深圳那样的一极,成为中部地区的“山峰?。这个天时对南昌而言,十分难得!现在国内外一些大型制造业企业已经看好南昌,将南昌列为中国内陆的一个优先选择发展的地方。所以,南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提出要顺应产业大转移的趋势,迅速把南昌打造成中国现代制造业基地。
  南昌市市长李豆罗告诉记者,南昌正以市场改革为取向,尽快做强做大汽车、医药和食品业、电子信息和家电、纺织服装、新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快产业聚集,加快培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培育国家级品牌产品。
  三农问题是中部崛起乃至中国发展的重要棋局。有专家认为,由于中部地区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一些人认为中部发展不能操之过急,中部地区目前最紧要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因此有关方面还在论证,如何在工业化改造的过程中,处理好

来源:中国·新田网

作者:本站

编辑:王雨松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