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走特色之路 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2010-09-21 20:28:58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在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县域经济面临着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条件下,走特色经济之路,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如何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一、培植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一)因地制宜,找准特色定位
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和经济区域,各县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及地理区位等情况均存在着差异。鉴于此,发展县域经济首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文化背景选择带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发展项目。首先,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本县域的特色定位。所谓特色就是本地有别于其它地域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地理区位等的优势。只有因地制宜,找准了本地的特色定位,才能树立和培育起有别于其他地区,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其次,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大而全”、“照搬模仿”、“盲目跟风”、“粗放加工”的观念误区,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特色经济新理念。要用世界的眼光、全局的思维来审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从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趋势中找准自己的特色经济定位。
  (二)、“特色”产业化,规模出效益
  真正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就是要提高“特色”经济的竞争力。而提高“特色”经济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在于使“特色”经济产业化。一个特色产业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在实施特色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推行“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入手,逐步引导使其发展为“多村一品”、“多乡(镇)一品”由此而形成由几个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特色经济构架。以龙头企业之力带动形成从农户到企业、从原料到产成品的完整的产业链。作为一地之“特色”,受到地域限制,影响了“特色”的发挥。因此,要使特色产业出效益,就必须走规模化、品牌化、名牌化的道路,集中人力、财力、资源优势,把“特色”做大,做强,使“特色”上规模,上档次,把“特色”做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最终实现用几个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大发展。
  适当规模的产业化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由之路。县域经济要依靠群体优势,在形成特色产业的同时逐步壮大并保持一定的规模,降低成本,形成价格优势。从而把自己的比较优势做大为竞争优势并最终形成别人无以比拟的特色经济优势。
  名牌战略是市场经济从价格竞争到质量竞争,最终至品牌竞争的必然规律,是地方形成特色经济、支柱产业和提高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围绕特色创产业,围绕特色创品牌。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引导和支持有能力、有规模的企业树立名牌。用品牌的影响力,形成竞争力,提升县域经济在国际国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二、改善投资环境,保障“特色”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受到条件限制,自有资金投入不足,必须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不仅要有效地用好金融机构的资金更就该用好社会资金;要用好本地的资金,更应该积极地引进外地甚至国外的资金,让特色经济进更广阔的融资领域。投资环境欠佳,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企业家办企业是以赚钱为根本目的的,只有投资环境有了根本改善,投资者“有利可图”、有钱可赚,才有人敢来投资、愿意来投资、主动来投资。的以改善投资环境,是能招进“商”来,能引进“资”来的首要前提。
  改善投资环境,一是要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要改革现行市场准入制度,降低工商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充分发挥县级行政服务中心职能,为特色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降低经商办企业的建设成本和营运成本。减少行政干预,规范市场秩序,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坚决制止排外倾向。要树立“环境就是形象,就是生产力。”的观念,为本地及外来企业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宽松政策环境。要“放水养鱼”,制定政策要体现优惠,使投资者觉得有钱赚,执行政策也要不折不扣,使投资者对我们的政策增强信心。要使其相信,只要按政策办企业,就一定有钱赚。更就使县域内的全体人民知道,只有政策环境有了根本的好转,才能实现企业健康发展和县域经济壮大的双赢。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服务“特色”经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年,但计划经济的影响并未彻底根除。政府对企业的行为是母亲对襁褓中婴儿的,是哺食的行为,是代替婴儿进走路的行为,要把县域特色经济做成具有相当规模支柱产业,就是要转变政府的哺食和代步行为,将政府的转变为以服务招商人、以资源聚资金、以特色兴产业,政府只能是按经济规律,根据本地资源和地域特点,把所致 产业的发展方向,而不能撇开经济规律去管具体企业的生老病死。企业不是行政审批来的而是在资源特色和市场经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要用资源承载企业,用市场培育企业。这样一来,“特色”才能发展成产业。政府更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适时帮助“特色”产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特色经济的发展创造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环境优良的宽松外部条件,促进特色经济积极健康地发展。
  三、处理好“特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特色经济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首要是实现特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特色经济持续发展的载体以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为主,离开了这些,“特色”就无从谈起。但如今的县域经济发展似乎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只要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指数。自然资源是实现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如果县域经济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和无所顾及的制造污染的基础上,无疑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最终带来的不是县域经济高速发展的“硕果”,而是环境污染的“苦果”、“恶果”,县域经济不仅不能实现可持续的高速发展,反而会从使特色资源枯竭,断了后路,使特色经济失去载体,停滞不前,甚至于倒退。因此特色经济的发展,在立项之初就要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防患于未然。坚决杜绝对自然资源破坏性的开发,制定出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长远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其次,特色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实践证明,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只有人才的持续补充才能带来特色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一方面,要针对特色经济之“特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特色人才。人才的培养教育是一方面,在实践中培养更重要。用人才就能造就人才,人才既在实践中发现,又在实践中成长,选拔人才,实践是广阔的校场;培养人才,实践是最大的课堂。另一方面,用人才才能聚集人才,吸引人才。有真才实学的人被重用了,就会影响一大批人,带动一大批人,激励一大批人来为特色经济的发展服务,来为县域经济的腾飞出智出力。
第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资金的匮乏,限制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发展,使特色产业长期在小规模、低效益状态下运行,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而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障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创新思路,转变招商主体,变政府招商为企业自主招商。要不断扩大招商对象,尤其要注重引进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本和企业。要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开展经常性招商、网上招商等新方式,吸引外来资本加入到本县域特色产业开发。( 作者:吴治民 )

来源:中国·新田网

作者:本站

编辑:王雨松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