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存栏量严重不足是生猪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因素。2003年9月到2005年8月全国养猪处于盈利期,导致2004年到2005年全国养猪大发展,到2005年9月份—2006年上半年生猪存栏出栏大增,生猪价格暴跌,最低谷时跌至6元/公斤以下,养猪业全线亏损,不少养殖场(户)淘汰母猪压缩存栏,生猪存栏量下降。二是当前正处于由散养向规模养殖转变时期,家庭散养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趋势,逐步退出市场已是必然。而规模养殖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原因,跟进速度有所延后。三是动物疫病因素。2006年以来全国性的生猪疫病频繁,特别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波及范围广,导致生猪出栏率低,造成的损失巨大。由于疫情造成的心理恐慌,更是在短时间内难以抚平,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加之母猪生产能力受损严重,另外母猪繁殖饲养周期约需1年时间,规模养殖场无法尽快的填栏,在短时间内不会达到出栏高峰。
(二)生猪养殖成本上涨推动生猪价格上涨。猪产品价格的上涨,与粮价上涨有关,随着工业玉米用量上升,全国玉米价格强劲上涨。但粮食涨价不是主要因素,只是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防疫成本及人员工资等上涨也直接导致生猪养殖成本上涨。劳动力价格普遍上调,养猪劳动力工资由原来500元/月上调到800元/月。加之生猪疫病复杂,诊疗费及防疫费等成本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三)市场消费需求增长刺激生猪价格上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在我县由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人口向城区转移,使猪肉的消费量大幅增加。
二、下半年市场走势预测
由于受国内大环境的影响,猪产品价格近期内仍将在高位运行,在没有突发因素的情况下,供给增加需求减少,猪价上涨压力减轻,涨势将趋缓,预计在9月份以后将有所调整,不会出现明显的回落。全年将是养殖业普遍赢利的高潮期。
(一)盛夏将至,气温升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对肉类食品的需求也将明显降低,这将缓解肉食供应紧张的状况。
(二)价格居高不下将抑制人们对生猪产品的消费需求。由于目前生猪价格已涨至10年来的新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抑制人们对肉类产品的消费需求。据市场调查,一旦突破较高的心理价位,人们或减少食用猪肉,或转而消费牛羊等其它肉食品。这也将缓解市场猪产品供求紧张的状况。
(三)随着猪类产品价格的大涨,国家宏观调控的可能性逐步增大。当前,生猪产品的涨价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如果生猪价格再度急涨,国家极有可能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包括动用生猪储备等。
(四)随着生猪及其产品价格的上涨,饲养户经济效益逐步增加,补栏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猪类产品供应量也将随之增多,这也将在短期内抑制猪产品价格的上涨。预计9月份以后,年初新增的补栏猪只将会陆续出栏,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猪肉供不应求的局面。但预计到明年初,才会有大量生猪集中出栏,届时将会彻底缓和目前肉类供应紧张的状况。
三、对策和建议
养猪业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产业,具有“猪粮安天下”的战略意义。要深刻认识发展生猪生产对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意义,要充分估计到猪肉涨价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正确把握形势,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生猪生产作为畜牧业工作和保持市场稳定的重点,集中力量,抓住关键,千方百计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一)迅速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一是要保护母猪生产能力,提高母猪饲养管理水平。要下大力气抓好母猪生产,保护母猪生产能力,避免市场波动的冲击。认真组织落实国家对母猪生产的扶持政策。要指导良种猪场挖掘生产潜力,增加优良种猪和商品仔猪的市场供应。要加强对饲养母猪农户的技术指导,提高母猪饲养管理水平。要加强对种猪质量的监管,切实保护养猪农民的利益。
二是要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农户发展养猪生产。要采取得力措施,做好产销衔接工作。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农户签定订单生产合同,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提高养殖者生产积极性。支持养猪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发挥养猪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散养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鼓励扶植规模养殖场利用自身资金、技术、设施、管理等优势,优化种猪结构,增养补栏,迅速扩大规模生产。
三是要加强监测和信息引导,及时应对化解养猪业市场风险。要建立健全畜牧业生产的统计、监测制度,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加强监测和趋势分析,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加强信息发布和预警工作,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市场形势,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克服惜售心理,避免集中上市给农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加大生猪产业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饲养。
要通过当前猪肉价格一路上涨的市场形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猪产业,要在政策上扶持母猪、肉猪生产,鼓励发展标准化规模饲养,提高生猪市场供应能力。一是要加大对养殖业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对母猪饲养、生猪良种、疫病防控、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方面进行扶持。还要加大银行和保险业对养殖业的支持力度,在贷款上对专业养殖户给予优惠支持。二是适时启动养殖补贴,尽快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加大良种猪的繁育与供应量,满足市场需求。三是要充分利用当前生猪产品价格处于上升期的时机,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和扶持养殖小区、养猪合作社和养猪大户等各种形式的规模养殖场发展,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进力度,确保生猪产品稳定供应。四是要对小规模散养户要加强引导,积极调整养殖心态,在适度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抓好防疫灭病、饲料配比等,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成活率和猪肉质量,千方百计提高其标准化饲养水平。同时积极引导家庭养殖户向规模养殖户转变。
(三)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降低生猪饲养风险。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严重影响我国养猪业稳定健康发展,对养猪业造成很大损失。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不仅是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保障市场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当前要突出抓好猪蓝耳病等疫病免疫工作,保证疫苗供给,加强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的检查,确保免疫效果。加强产地检疫,强化对牲畜调运、交易和屠宰等环节的执法监督,严防病死猪流入市场。要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健全生猪疫病防治体系,改善防疫设施,增强防疫能力,减轻养殖户的生猪疫病风险。
(四) 加大养殖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生猪生产效益。
要大力推广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控知识,加快推广品质好、抗病抗逆性强、生产性能高的优良品种,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和生产性能。要良种良法结合,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积极开展防治技术咨询、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加强规模养殖场户的技术指导,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及时解决生猪科学饲养中的技术问题,提高养殖水平,增加养猪收入。
(报送单位:县畜牧水产局 作者:唐建波 何少华)
来源:中国·新田网
作者:本站
编辑:王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