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从分割到分享 各地破解“新城乡二元”矛盾新探索
2010-09-21 19:00:31 字号:
目前,中国已有2.1亿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贡献了青春、心血。然而,不可否认,在城乡分割的体制背景下,农民工在城市多的是出力,少的是分享。如何破解这一“新城乡二元”矛盾,让农民工也能享受与城市人平等的待遇,不少地方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值得借鉴。

“教育、培训给我们自我提升的机会”

26岁的吴雪梅去年从生产车间调到了公司会计部。“干活相对轻松了许多,收入也比过去高了。这一切都得益于政府、企业提供的各种教育培训机会。”吴雪梅说。

10年前,吴雪梅初中毕业,从四川自贡农村来到重庆山城燃气设备公司做了一名车间工。“那时,基本上不懂啥子技术,干的都是力气活儿,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三四百块钱。”经过几次岗位轮换,吴雪梅碰上了好机遇。2005年,她在沙坪坝一家会计培训中心参加了为期半年的在职培训,拿到了会计资格证书。“政府有鼓励政策,公司为我报销了培训的学费。”吴雪梅说。

今年初,重庆山城燃气设备公司所在地的江北区政府,向当地用工企业推出“农民工提升和入职培训项目”,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吴雪梅和300余名同事被推荐到江北区五里店职业中学学习。

和吴雪梅一样,近年来,重庆已有数万名农民工受惠于各项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的政策措施。今年2月,重庆投资5000万元着手建设全市最大的农民工培训基地。位于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的培训基地建成后,每年可以培训农民工5000人。农民工报名参加培训,每人每年还可以获得1500元的政府补助。

社保“五合一”带来安稳感

在宁波市鄞州区工作的四川籍外来务工人员陈良最近心情特别愉快。他说,从今年起,宁波开始实行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给他解除了后顾之忧。

陈良在一家服装企业打工,每月工资1000多元,如果每月个人缴纳140元参保金,对他而言是个很重的负担。新政策规定,从1月1日起,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不用缴费,就可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陈良说:“以后每月相当于多了一笔收入,而且很有安全感和稳定感。”

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保,统一由用人单位全额缴费,额度与原缴费方法相比降低60%。同时,参保人员可享受的社保待遇与现行政策基本相同。据了解,这种新型的“五险合一”模式,是宁波市结合实际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一项制度创新,在全国尚属首创。

外来工五大保险参保费全部由用人单位出,其中养老保险费的61%打入外来工个人账户。如果外来工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后到其他城市工作,这一账户可随之转移,也可取出账户里的钱带走;符合缴费年限及条件的外来工到退休年龄后,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大病住院医疗费最高可报销90%。个人和企业协商后也可参加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

为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参保积极性,该办法还规定用人单位承担的保费比城镇职工标准每人每月降低261.05元。低门槛的参保办法,为企业减轻了压力,用人单位参保热情很高。

在城里有个“家”

王华祥一家三口搬进新居刚好满一年,有了100多平方米的产权房,有了重庆主城区的户口,这位从开县农村走出来的“城里人”深有感触:“有岗位还是农民工,有了住房才有市民的感觉。”

王华祥还清楚地记得,1997年刚到工厂上班时生活条件十分简陋,“那时收入不高,住在厂子的集体宿舍里,工友们睡的是高架床、上下铺,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能住进七八个人”。几年后,工作环境有所改善,王华祥开始租房住,“就租住在厂子附近郊区的村民家里,一个月的租金五六十块钱”。

2006年,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公司为员工修建了一栋职工联建房。王华祥说:“入住时,我们以每平方米1500元的价格购买,而当时重庆的市场房价已经达到了每平方米3500元左右。”

王华祥的经历只是重庆探索农民工住房保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以政府、用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住房保障模式正在形成。

打造参与式和谐

从河南到浙江慈溪市胜山镇胜山头村打工的王永全最近越来越忙。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打工的地方当保洁员,居然成了当地的“领导”,踏上“执政”之路,现在不仅要思考自己的打工生活,更要为党总支工作出谋划策。

胜山头村本地户籍人口3500多,外来务工人员达到4000多名。去年底,胜山头村召开党员大会,选举新一届村党总支班子。王永全上台参加竞选,全票当选为党总支委员。

慈溪外来人口众多,一度成为宁波治安最差的地区。去年以来,慈溪探索让“新市民”加速融入本地政治生活,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开展了组建“和谐促进会”和选拔外来务工者进基层党组织班子的工作。

目前,已有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和谐促进会”担任“干部”,维护各片区的社会治安,有9个镇(街道)的10个村共吸收10名外来党员进入党组织班子,担任党委或总支委员。

据介绍,进入村党组织班子的外来党员,一般主要负责“新市民”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重点做好外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涉及“新市民”的政治参与、社会治安、权益维护、困难帮扶、文明教育等工作。这既是对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的深化和完善,也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有益探索。

让“流动的花朵”也灿烂

“几年前,我们告别山村,跟随父母来到城市,我们的内心是忐忑的,目光是胆怯的。怕排斥、怕冷漠、怕鄙视、怕嘲笑,而你们却将无私的爱给予我们———从简易工棚到廉租住房和‘阳光公寓’;从‘流动的花朵’到定点学校和‘两免一补’……我们逐渐和城里的孩子们一样享受到同等的待遇……”

这是一封感谢信,是重庆市民族职业中学初三一班所有学生———52名农民工子女,在2008年春节前夕,向所在的大渡口区政府表达的感激之情。来自四川省南充市农村的李巧玲同学告诉记者,学校免去了几百元的学杂费、住宿费等,现在每学期只交25元的作业本费,使得以卖菜为生的父母“不用再担心供不起我读书了”。

民族职业中学是这个城市探索教育公平的一个缩影。在重庆,农民工子女被就近安排在农民工打工区、聚居区附近的公办学校就读,凡是符合条件的,都可就近免试入学。目前,重庆市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超过330所,去年共接收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22.5万人就学。(记者 张桂林 方益波)

相关新闻
农村社区建设: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

改革目前城乡分治的二元化社会管理体制,是我国在建立和谐社会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果说目前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短板”,那么“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管理”就是“短板”中的“短板”。如何使这块“短板”变长,破解因城乡分治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突破口。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把农村社区的建设置于与城市社区建设同等的位置。那么,什么是农村社区?应该怎样建设农村社区?记者就农村社区建设这一系列问题,采访了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虹。

成都农民租房也可入户城镇

新华网成都4月11日电(记者侯大伟)4月11日,成都市政府通过新闻发布会宣布,对户籍制度再次进行改革调整,允许并鼓励具有成都户籍的进城务工农民,通过租房办理城镇户口,实现进城务工劳动者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迁徙。

《瞭望》文章:城乡统筹的成渝试验

成都、重庆的城乡统筹试验,某种程度上是全国城乡统筹改革的先声。


解决城乡内部建设的诸多混乱现状,追求城乡之间布局的协调发展,扭转农村建设无规划现状将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

重庆和成都在2007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自此,一场统筹城乡差别、平衡城乡利益、重建社会结构的变革开始了破冰之旅。

行政法学教授:废除户籍藩篱平等观照民权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户籍制度仍然得以延续,带来了“城乡二元化”的问题。

户籍制度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制度的背后却与众多的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息息相关。

人人生而平等,户籍制度不应影响公民共享国家福利和改革成果权利的实现。

来源:中国·新田网

作者:本站

编辑:王雨松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