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在中国 你是哪一类老外
2010-09-21 19:40:31 字号:
 

  据媒体报道,截至8月,在沪设立中国总部的国际公司已超过二百家,有十四万外籍人士常驻在上海。而这十四万来自各国、各阶层、各行业的老外们,除了身居大公司高层,举家常驻上海的中年多金老外以外,越来越多的“毛头小老外”,也被上海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如云的东方美女和散发着远东神秘气息的建筑和街道吸引,像七十年前他们的前辈一样,来到了上海这个冒险家的乐园混世界。
  和老外们打交道十多年,总结起来,不管人种、职业、国籍,在中国居住的老外,不外乎两种,我称为“很老外的老外”和“中国人的老外”。
  “很老外的老外”,指的是身在中国,但无时无刻不在中国寻找自己家乡的感觉的老外,被派驻中国的大部分老外高层都属于这一群,在中国三四年的派驻对他们来说只是过眼云烟,他们时刻准备着回国的一天。他们对中国的文化有好奇心,但还没有大到将他们拉出他们熟悉的环境,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地步。
  而“中国人的老外”,则是那些被中国文化所吸引主动来到中国的老外,他们能更多地欣赏和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住在上海的老外,以“很老外的老外”为多,北京则相反。这大概是与上海一个世纪以来的西化有关——每个国家的人,特别是欧洲人,非常容易在上海找到他们的故乡留下的影子和气息;而北京,从历史传承到人群,毫无疑问的,更是一个中国的城市。
  两种老外泾渭分明,总是扎堆出入,而和后者扎堆的,更多的是中国人。基本上从以下四个方面,你可以轻易地辨别他们:
  其一,衣着。分辨两种老外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征是,“中国人的老外”总是乐此不疲地在自己身上加一些中国元素,一度人手一双的北京剪刀口黑色布鞋;写着“为人民服务”的草绿色书包;或者是小立领的唐装;甚至是被称为“挎子”的带兜三轮摩托车,一切都与他们来之前的中国想象靠拢。而我的一位意大利同事明显属于“很老外的老外”,他在服装的“Made In Italy”上和他们“George Amarni”的同行一样一丝不苟。在香港生活的他,每次回意大利都记得买一批Made In Italy的上等毛料,但无暇剪裁,所以将其不远万里带到香港,叫中环的一家名为“意大利人”的西装店上门度身制作,并坚持拎着上书“意大利人”品牌的西装袋出差。
  其二,口音。“很老外的老外”往往只懂得从“你好”到“再见”的几句中文,无论他们在中国住了多久;而“中国人的老外”,却不放过所有学习和练习中文的机会。我的前美国老板,每每卷着舌头说出“说曹操,曹操就到”或“喝得酩酊大醉”等道地中国话时,总要看着别人脸上瞠目结舌的表情偷着乐儿。
  其三,活动范围。“中国人的老外”总是抓紧一切机会四处漫游,特别是对那些像丽江、西藏那样带着远东神秘光环的地方情有独钟,而“很老外的老外”即便是好不容易来到中国,也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在不得不去的长城、故宫和兵马俑逛一逛,随即回到公司和酒店式公寓的狭小但西化的环境里。上周在香港中环和美国同事吃午饭,饭毕,这个在香港湾仔住了五年的家伙竟然走不回在会展中心对面的公司!
  其四,胃。正如“拴住男人的胃就拴住他们的心”一样,看看老外的胃就知道他们有没有一颗中国心。“很老外的老外”们,对中国菜总是浅尝辄止,除了偶尔尝尝鲜外,大部分时间还是只吃本国菜,就算这些菜在中国通常做得不地道,也聊胜于无。我的另一个意大利同事,除了回家吃饭(当然是意大利老婆做的意大利饭)外,三四年如一日,只去一家在五星酒店里的意大利餐厅,如有朋友在场,他会把意大利主厨叫出来,和他用家乡话聊一阵,再让他介绍几道新菜,那个熟悉和开心的劲儿,让你感觉时空变换,他俨然是坐在热那亚街角的餐厅尽他的地主之谊!
  行文至此,自己不觉哑然失笑,其实,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又何尝不是一样,也可以分为几十年都融不进当地生活的“假洋鬼子”和有着一张中国脸却如假包换的“真正的洋鬼子”?

来源:时尚网站

作者:未知

编辑:王雨松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