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服务信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症状及防控技术
2012-05-17 18:02:55 字号: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的水稻病害,该病由白背飞虱带毒传播,具有突发性强、扩散蔓延快的特点,危害性极大,严重丘块基本绝收。根据省、市植保站对今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预测,参考我县往年该病发生情况,结合今年水稻栽培和气象因子等因素分析,预计2012年我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呈中等偏重发生趋势,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 症状

  1、典型症状:发病植株矮化,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病株地上数节有倒生须根及高位分枝;病株茎杆表面有白色烛泪状突起,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色。

  2、苗期症状: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生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矮小,不能拔节,重病株常早枯死亡。

  3、分蘖期症状: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从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皱折,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

  4、抽穗期症状: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折,在茎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

  二、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应注意避免种植往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品种。

  2、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区域,应适当加大播种量,合理密植,或预留备用苗,以备水稻分蘖期田间发病时“掰蘖补苗”之需。

  4、推行集中育秧,统一病虫防治管理,培育无病壮秧。

  (二)、实施“治虱防病”化学防控策略

  1、抓好秧田期防治,把住前期危害传毒关。

  (1)种子处理。拌种或浸种:拌种处理要求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吡蚜酮有效成份籼稻用0.5g,高含量吡虫啉有效成份1 g或噻嗪酮有效成份3 g,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1㎏种子(以干种子计重)即可播种。浸种处理用10%吡虫啉300-500倍液或高含量吡虫啉按相应浓度稀释。

  (2)秧苗期治虱防病。要根据田间稻飞虱虫情监测情况,适时进行防治。经过拌种或浸种处理的,秧苗移栽前要施一次“送嫁药”;没有拌种或浸种的,要施药二次,即秧苗三叶一心时,喷药1次,第二次在移栽前3-5天,喷施“送嫁药”。施药时秧田附近杂草必须同时施药。

  2、抓好本田期防治,把好再次传毒关

  对于早稻,在分蘖期统筹兼顾安排好飞虱和其它害虫的防治,以减少当代白背飞虱带毒成虫的数量。6月中旬,白背飞虱若虫盛发期做好大面积飞虱防治,努力压低白背飞虱迁移到中稻和晚稻秧田的虫口基数。

  对于中晚稻,稻飞虱常年重发区域,本田期确保两次用药,视虫情合理安排第三次用药:第一次安排在移栽后约10天,即进入分蘖盛期施药;第二次安排在孕穗期,用长持效期药剂“压前控后”;第三次安排在穗期,若百丛虫量常规稻为1000头,杂交稻1500头,用速效药剂防治。

  3、合理选用农药

  防治飞虱应选用高效对口、速效或长持效性单剂,如吡蚜酮(神药)、高含量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噻嗪酮等。防治时要用足药剂量及药液量,确保防治效果。注意交替用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三、加强田间检查,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一是对发病秧田,要及时剔除病株(集中埋入泥中);二是对大田分蘖期发病株,及时直接踩入泥中,然后从健丛中掰蘖补苗,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早发;三是对于发病特别严重的丘块,建议及时翻耕改种下茬水稻或其它作物。

来源:县农业局

作者:植保站

编辑:王雨松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