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传统节日较多,表现形式多样。比较普遍的传统节日有年节、春节、元宵节、大忌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并沿袭着许多特色鲜明的节庆习俗。
年节。从农历十二月廿四至三十日止,是新田民众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年节的准备工作此前早已开始,立冬后,家家户户用糯米酿制“过年酒”,冬至浸水或浸红薯火酒,又叫“冬至酒”(浸红薯火酒的也叫拖缸酒)。 冬至酒色泽清亮,香气浓郁,口味甘甜,一般要在吃团年饭时才开缸,男女老少都爱喝。所以,农家有“冬至酒,㧚(音Wa,舀)断手”的讲法,意即好吃多舀、爱不释手。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称“园牙”,店员、账房先生和管家着手帮主家讨债。廿四日相传为灶神上天之日,旧俗在廿三日夜置备果品、焚香化纸祭送灶神,求灶神上天奏事时多言好事。各家在廿四日打扫“炉煤”, 清理庭除,晚上喝酒过“小年”。 过小年这天,长工、店员皆歇工回家团聚,谓之“过了二十四,长工不管事”。小年前后,家家筹备年货,磨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写春联,挂灯笼,忙得不亦乐乎。最为隆重的当属年三十除夕日,游子远归,合家欢聚,多在中午或晚上吃团圆饭,谓之团年饭。新田各地的年饭以丰盛为要,鸡鸭鱼肉,样样俱全。尤以肉丸、走油(油炸)团子肉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几道菜,象征“团团圆圆”、“年年有余”。掌灯时分,焚香鸣炮,拜祖先家神,叫做“辞年”,并接灶神祭祀。吃罢团年饭,合家围炉团坐,辞旧迎新,谓之“守岁”。有的长辈会扎一小把稻草,在小孩子嘴上擦拭一下,要他们大年初一不讲忌语秽话,然后给他们压岁钱。除夕夜,各家都会注意保好炉灶火种,意为年复一年不断烟火,大吉大利。除夕夜,南乡一些地方还有洗脚洗膝盖习惯,希望新年行好运,走到哪里都有口福。
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止。大年初一,鸡鸣即起,庭前燃放爆竹,谓之“开财门”、“开门红”。 接着,燃烛敬天地、拜祖先,儿女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出门给临近亲友拱手拜年。初二为女婿向岳丈家拜年,若是新婚夫妇同时“回门”,进门时须燃放鞭炮。初二这天,店铺也开门重新营业,称作“起牙”。初三起,先后给姑妈和其他亲戚朋友拜年,是为“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初五初六拜朋友”的习俗。春节期间的节庆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有玩龙灯、狮子和扎故事的习惯,直到十五日元宵结束。其中最为热闹的是耍龙灯。龙灯的品种繁多,有长龙、老龙、幼龙、鳌龙、草把龙等。玩龙灯一般是初五出灯,十五收灯。新田农村耍龙灯还有个习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舞龙汉子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
在新田北部瑶族山村,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皆着新装或干净衣服。开“财神门”后,先挑回井水,再到山上折回竹枝、树枝,家人放鞭炮迎接,谓之“挑金银回家”。然后,将竹枝、树枝插于供奉祖先牌位的“家先”(神龛)上,盼望一年好收成。正月初五清晨,瑶家要把春节期间抛丢在室内的瓜壳、果皮、鞭炮纸悄、杂物垃圾,打扫干净,挑到村外焚烧,一路上要燃放鞭炮,谓之“送懒”。焚烧前,要点烛化纸,烧香祭拜,意喻新年伊始,家家户户都要干干净净,讨一年的吉利兆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还盛行耍“香龙”的习俗。香龙也叫香火龙、草龙,用稻草或茅根草捆扎而成。入夜,由年轻男子分擎龙头、龙身、龙尾,有9把、11把、13把单数不等,燃香分插于草把,香龙前面竹枝灯笼引路,吹奏唢呐,敲锣打鼓,走村串寨,一路戏耍。夜幕下火星闪烁,游龙蜿蜒,甚为壮观。每到一个村寨,先在宽坪上表演“滚龙”、“串龙”,腾跃跳窜一番后,逐家逐户拜年,即兴编唱“贺词”,如“香龙长又长,来到贵府贺新年”,若遇主家有人新婚,则接唱:“恭贺新娘生贵子,荣华富贵万万年”。
新田民间春节的讲究、禁忌颇多。初一特忌粗俗不雅之言,大人总要事先叮嘱小孩初一要说好话,万一小孩说漏了嘴,大人马上解释打圆场:“孩童之言无禁忌,小狗放屁不算数”;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要说“打发打发”;正月初一忌用秤、用剪刀、用扫把,以避免这一年内蛇伤人、人斗嘴、扫财富;正月初一到十五,从事农活时忌挑便桶,故农家有赶在大年三十晚上之前挑洗便桶的习惯;正月十五忌鼠,不能开箱启柜,不能用针线,以求避免鼠害。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各家均要吃元宵,以示团圆和谐。这天,各地耍龙收灯,盛况空前。晚上,城乡民众提着点亮蜡烛的小灯笼来到宫庙前集合,数百串灯笼连成一条长近百米、通体发光的“巨龙”,每盏灯笼代表一户人家。随着一阵阵锣鼓声,龙灯队伍从宫庙出发,在威风凛凛的“龙头”牵引下,沿着村街小巷、田埂小道,环绕村子游行。人们手举灯笼,快慢缓急,合步行进,以保持“龙身”的连续和完整。“巨龙”所到之处,烟花爆竹震天动地。游龙灯结束后,人们要将所有的龙灯堆放在一起,点火付之一炬,称之为“送灾”,期待来年风调雨顺。
大忌节。农历二月初一为大忌节,此俗盛行于新田乡村各地。这天,男子汉不下田土做农事,不上山砍柴割草,只在村旁修整道路,打扫街巷。妇女在家磨糯米做“吊水粑粑”,煮熟后用竹枝串上,插在田土边,边插竹枝边念叨:“鸟仔鸟仔来吃粑粑,巴紧你的嘴巴。”意在黏糊鸟嘴,使它不能啄食谷黍。
清明节。清明节是新田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沿袭着祭祖扫墓、上坟挂青(亲)的习俗。祭扫自春社(立春五戊为春社,大约在立春后40多天)次日开始,至清明节(俗称大清明)当天打止。但新坟挂扫不过“社”,即头年立春后至当年清明(节气)前的新坟,三年之内须在春社日之前祭扫,称为“新坟拦社”。清明期间,出嫁女会回到娘家,与家人一道上坟祭奠亡故先人。过了大清明,各家各户不再祭扫,或有重礼性热心之人替那些孤坟野冢焚纸扫墓,谓之“挂野亲”。俗话讲:“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树青。”坟头上“挂青”越多,表明墓主家族父慈子孝、人丁越旺。故此,旧时新田乡村大族都置有“清明田”,由子孙轮流耕种,耕者为“祭首”,负担清明祭扫一切费用,并按昭穆之序择日扫墓。届时,凡属乃祖后裔15—50岁男子必须登坟,祭扫时于坟上散糍粑或圆饼给族众和围观人群。扫墓归来,到宗祠吃“清明酒”,但妇女不得参与,有“女不吃清明”之俗。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大家族聚集扫墓和吃清明酒习俗渐次式微,不再奉行。
端午节。五月初五端午节,新田城乡家家门上插艾杆、菖蒲等香草,帐钩上挂老君须,灶上放老君须驱蚊虫、蚂蚁。上山自寻或上集市买草药,全家大小洗药水澡。大人饮雄黄酒,小孩额上抹雄黄粉或佩带药制五彩香包于衣扣上,其意在于避虫蛇、祛邪毒。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备用,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这一天,农家还要用桐树叶包蒸麦子粑粑。县城男女青年还有在中午时自带点心,上翰林山游玩,登青云塔远眺的习俗。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俗称“鬼节”或“七月半”。新田民间有传说:“七月初一鬼门开,七月十五鬼门关”,从七月初一起,阴曹地府将鬼魂全部放出,让它们短暂回归阳世,享受人间气息。到农历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夜晚,家家户户焚香化包,备奉供品,以迎故祖。烧纸钱的时间一般选在傍晚或夜深人静之时,烧时嘴里要不停地念叨:“某某来领钱。”祭祀先祖亡人后,再去路口和水边焚烧纸钱,祭祀孤魂野鬼。旧时,大村子还要请师公做道场,赈济孤魂,时间一至五天不等,此俗至今未有沿袭。新田民间有关“七月半”的禁忌也较多,如小孩夜晚不要随便出门,出门时不宜呼喊名字;白天不能去坟山和偏僻之地,不能去河塘里戏水;不能随便捡起路边的钱,不能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等。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新田农村节前家家用糯米包粽粑。为何新田农村端午不吃粽子而在八月中秋包粽子?据说,古时新田地处蛮荒,交通闭塞,信息阻隔,当屈原投江的消息传过来时,已是八月中秋。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只能用中秋节来代替端午节,于是形成了中秋节包粽子的习俗。中秋日,家家户户吃粽粑、尝月饼,炒“血鸭”,吃团圆饭。入夜,皓月当空,全家在庭院设香案,上供品,烧香礼拜。城厢有的人家将桂枝扎在桌上,挂上纸糊的“月亮”和点燃恰似星星的“香火”,合家围坐,敬月赏月,而后品尝月饼、粽子,共叙天伦。
盘王节。新田民间除上述传统节日外,还有北部山区过山瑶的“盘王节”。相传,盘王(盘瓠)为瑶族之祖,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的祭祀日。一般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耍盘王”集会。这一天,瑶族的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欢聚一堂,吹响竹笛、唢呐,跳起瑶家长舞鼓。长鼓舞一般为二男二女合舞,也有一男一女对舞。舞者怀抱长鼓,各站一方,一边用手击鼓,一边翩翩起舞。长鼓舞主要反映瑶家过山、建房、舂米、缠头巾、扎腰带、裹绑腿等日常生活细节,表达瑶民热爱大自然、热爱山区生活的生活情调,有“金鸡展翅”、“画眉跳涧”、“大小莲花”、“古树盘根”、“莲花盖顶”等舞蹈套路。表演时,每个动作按东西南北四方位各做“一套”,回到原位后再做另一套。表演时,舞者两膝弯曲,始终保持曲线姿势,动作稳健有力,节奏明快。
来源:|0
作者:县政协 徐银飞
编辑:王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