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新闻网(记者 周林凤 谢欣怡 通讯员 郑乐亮)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新田县大坪塘镇冷水塘村创新打造“养殖连片区+粪污变肥料、种养促增收”的循环模式,不仅实现了年出栏3.5万头生猪的产业规模,更让养殖粪污变废为宝,就近成为千亩果园、农田的“营养源”,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走进冷水塘村养殖小区,7家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整齐划一的现代化猪舍格外醒目。该养殖片区始建于2017年,由返乡创业村民投资建设,现已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示范项目。养殖场采用沉淀、固液分离、发酵等工艺,对猪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为周边1000余亩沃柑、香橙、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提供有机肥料。
村民王四仔种植的80亩香芋南瓜和500亩桉树,全部使用养殖场提供的有机肥。“猪场有机肥肥效高,不仅节约了化肥成本,还能有效防治病虫害,种出来的农产品品质更好。”
冷水塘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王玉发是村里从外省最早回来建设生猪养殖场的村民之一,他创办的猪场占地面积25亩,年出栏6000余头。王玉发介绍,“当初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创业,就是看准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前景。现在通过粪污资源化利用,既能解决环保问题,又能带动种植业发展”。
如今,养殖小区种植产业涵盖沃柑、香橙、香瓜、玉竹等多个品种,种植面积超1000亩,养殖面积达300多亩。猪场粪污经过处理后,为村里种植散户免费提供有机肥,对种植大户仅收取少量加工费。目前,该模式已带动17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均收入达6000元。
“作为返乡创业者,我们希望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现在不仅养殖业稳步发展,还促进了特色种植业提质增效,真正实现了产业融合。”王玉发说。
从外出经商到返乡创业,从单一养殖到生态种养,冷水塘村通过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实现生猪养殖与特色种植的有机结合,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还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新田新闻网
作者:周林凤 谢欣怡 郑乐亮
编辑:李成婧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