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二点,新田城区依然笼罩在深蓝色的薄雾中。
饿了么骑手陆远波正蹲在小区消防通道里啃冷掉的包子,保温箱里的外卖还剩最后一份。这时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您有一份新的饿了么外卖订单,请及时查看”,机械女声划破寂静。
他迅速抓起餐盒冲进电梯,余光瞥见镜子里自己浮肿的脸——那是连续十二个小时奔跑留下的印记。
县城的风是永不停歇的。它激起柏油路蒸腾的热浪,卷起深秋的碎银杏,也撕扯着外卖骑手单薄的背影。
他们和风一样,穿行在网格状的街道上、车水马龙间,骑行的轨迹交织成这座小县城的神经网络。暴雨中逆行的身影、深夜里穿梭的车灯、爬楼时滴落的汗水,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丈量县城的脉络,传递生活的温度,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摆渡人”。他们是职业的外卖骑手,更是坚毅的风中骑士,在数字洪流的冲刷下勾勒出当代城市劳动者的精神图谱。
暮色中,反光条忽明忽暗,如同暗夜行舟的桅灯。既照亮了人们门廊下的等待,也标记着自己与这座城互相契合的生命轨迹。
算法牢笼内的时间竞速
在陆远波从事外卖行业的5年时间里,大部分是骑手身份。
谈起外卖骑手这个职业时,陆远波的眉头舒展如云,眼角却微微下垂,唇角微微上扬,似有笑意,但眼神游离,瞳孔深处沉淀着化不开的阴翳,仿佛欢愉只是浮于表面的面具,而内心被某种沉重的情绪压得喘不过气。
他向大厅的那辆蓝色电动车指了指,对我说道:“喏,那是用一个月工资买的二手电瓶车。”只见电瓶车的后座焊着加高的铁架,捆着褪色的保温箱。回想起刚回到新田工作的那段时间,每天清晨六点,当县城还在沉睡,他已开始骑着这辆电瓶车绕着楼群转圈圈了——不是为了抢单,而是寻找能避开送餐高峰的“捷径”。新田县城面积本不大,但系统规划的路线永远笔直,从不考虑消防通道的铁门是否上锁,绿化带围栏能否翻越,实际路线是否存在不可通行区域(如封闭式垃圾站、临时施工区等)。“超时一分钟扣三块,迟到两单就得白干半天。”他一边说,一边走到电瓶车旁边,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车把上贴着的平安符,那是女儿用压岁钱买的。
2021年9月,美团外卖率先公开“外卖预计送达时间”的功能,随后饿了么系统也开始用“预计送达时间”倒逼骑手冲刺。每一单、每一天,都是在和时间赛跑。3公里的单子从45分钟压缩到30分钟,导航软件会精准计算出抄近道的逆行路线。“明明要过桥,系统却让你直穿小区。”陆远波翻出手机里的截图,某天配送的六单中有四单都显示“建议穿越施工路段”。有次为省八分钟,他骑着车冲下三米高的土坡,后轮卡进窨井盖的瞬间,汤汁泼在了价值几百块的外卖上。
对于陆远波来说,风吹日晒都是外卖骑手家常便饭,最令他头疼的还是下雨天。当暴雨倾盆而下时,他不仅要顶着狂风蹚过积水没过脚踝的街道,还要在湿滑的路面上与电动车打滑的风险赛跑。一到雨季,他就得护着餐箱在积水中跋涉,有时裤腿被铁皮路障划破,血水混着雨水往下淌,却因超时被扣掉整单酬劳。那些被暴雨模糊的导航信号里,他总要把手机揣进防水袋贴着胸口,生怕错过系统设定的配送时间——那根无形的鞭子,比任何天气预报都更让人心悸。
即使拼尽全力规避风险,仍可能被不可控的意外推向投诉漩涡。有一年深秋暴雨夜,他护着保温箱在积水中骑行时,电瓶车突然爆胎——轮胎被路面积水掩盖的碎玻璃扎穿。他不得不扛起保温箱步行三公里,用身体护住餐箱不让雨水渗入,可到达时仍比预计时间晚了20分钟。客户开门见汤面洒出半盒,未等他解释便在订单页面勾选“餐品污染”投诉。平台系统自动扣除他当月绩效分,申诉时上传的现场照片因手机进水模糊不清,最终只收到一条机械回复:“根据平台规则,配送超时且客诉成立,本次配送费冻结。”
钢铁森林中的温情驿站
冰冷的系统算力,让这座县城变得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他们驮着保温箱覆过街巷,在红绿灯交替的间隙与时间竞速。
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外卖骑手是穿梭其间的特殊使者。
直到某个瞬间,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角,他触摸到围墙上裂开的缝隙里漏下的人性微光,邂逅了整座县城的温柔。
庚子年伊始,一场疫情,云飞雾散了小城应有的惬意,百姓蛇行鼠伏,为祸欲烈的病毒,让人期盼着解危倒悬。整座县城仿佛被装进透明罐头,唯有医护人员的白色防护服和外卖骑手的荧光黄、荧光蓝在罐头里游弋,划出蜿蜒的光痕。当疫情让这座县城按下暂停键时,飘散着消毒水气味的防护服下却涌动着滚烫的暖流。
陆远波清晰地记得,那段时间,配送箱里除了餐食,还多出了医用口罩。有一次,他接了个特殊订单——给隔离的独居老人送止疼药,他踮脚按响5楼的门铃时,门缝里突然塞出个塑料袋,打开是包着橘子和一袋N95型防护口罩,压着张泛黄的信笺:“小伙子别怕,已消毒,我没感染新冠,以前当过兵。”陆远波的手指在门框上僵了半晌,他低头盯着纸条右下角洇开的墨迹,闻见橘子皮清苦的香气混着消毒水味钻进鼻腔,直到楼上住户丢垃圾的塑料袋哗啦作响才回过神。后来,陆远波都会在配送箱多放两包医用口罩,当穿校服的女孩缩在封控楼门口发抖时,当独居的聋哑老人对着手机手语比划时,那些印着医疗标识的纸盒总会在最恰当的时刻出现。有次给养老院送餐,门卫老张突然拽住他:“小伙子,你箱子里装的可不是外卖。”陆远波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把二十个N95口罩全挂在了外侧。
当春天的第一缕风掀开防疫封条时,消毒水的气味渐渐散去,县城重新苏醒。那些在防护服里蒸腾的汗水,在保温箱上凝结的冰花,在雨幕中结成珠帘的护目镜,都化作了星火。外卖骑手们依然穿梭在楼宇之间,但保温箱里不仅装着餐食,还装着整座县城的温度。
夏季烈日当空的中午,骑手们送餐中途都会聚集在临街便利店写着“公益冰柜冷饮”的冰柜前。店主朱柏华每天清晨都会往冰柜里添满冰镇矿泉水,是专门为酷暑户外工作人员供应的,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都可以在这里免费领取矿泉水、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物资。陆远波说那段日子,常跑新华南路那片区域,外卖单多,天气又热,这个冰柜给他提供了很暖心的帮助,他十分感恩店主的爱心之举。在他转二线之后,还主动自发加入这个爱心行动中,给爱心冰补给饮料和水,献出自己的爱心,更好地帮助户外工作者。
暗夜里的萤火,每一点微光都在证明:钢铁森林里,永远有温情驿站为你留着盏灯。
工作导向下的角色转换
那次投诉之后,陆远波开始总结经验和教训。那一单,也成了目前陆远波骑手生涯的最后一单投诉。
当谈及有什么跑单技巧时,陆远波唇角弯成上扬的弧度,酒窝盛着笑意,喉结却随着吞咽动作上下滑动,仿佛有未说出口的苦涩卡在喉咙深处。
他说做骑手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已经非常熟悉自己负责的配送区域了,将每一条大街小巷刻在自己脑海里,像熟悉自己掌纹一样记得每栋楼的消防通道,哪条巷子口有棵歪脖子树挡路,哪个小区的大门是需要人脸识别的,因为这些隐秘的信息不会标注在导航软件里。
他的手机支架上还绑着褪色的弹力绳,那是某次暴雨时用来固定滑落的手机。“高峰期要看天吃饭。”他说话时喉结滚动,像在吞咽带刺的真相,“上下班高峰期的电梯比人还挤,你得算准时间冲上去,遇到下雨天路况复杂耽误太久就干脆爬消防楼梯。”有些小区进出入需要人脸识别才可进入,他就和保安套近乎,换得临时进入的机会。遇到系统强制缩短配送时间时,他会打开“老骑手群”共享实时路况,遇到暴雨,群里有人实时通报积水路段:“中间桥那边积水太深,走新华西路绕行!”
最实际的技巧藏在细节里:遇到电梯超载就先放餐箱上去,送汤菜时多套个防油纸袋——这些不会写在培训手册里的经验,却是避免差评的关键。暮色中他指了指路边监控摄像头,“遇到超时订单先别慌”,说着演示如何快速拍摄已接单界面,“把手机时间水印对着镜头,再拍个空保温箱,平台有时候会酌情处理。”屏幕蓝光映着他睫毛投下的阴影,那些被平台算法压缩的配送时间,全靠自己用体温焐热的经验来弥补。
外卖公司老板看中了他的才干,让他转二线,从2024年开始,陆远波开始接手饿了么外卖新田站点的管理工作,现在已经是饿了么外卖新田站的外卖配送站长了。他说也不是不做骑手,遇到周末和节假日的外卖订单量很多的时候,他又会“重操旧业”,分担派送压力。
刚开始接手管理工作时,他也是一头雾水。那些曾经只需要盯着时间和地点的日子,突然变成了一串跳跃的数字和此起彼伏的蓝牙耳机呼叫。
真正让他摸到门道的,是某个闷热夏夜的热力图异常。他站在配送站电脑屏幕前,指尖划过实时热力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听见老骑手老张在耳机里吼:“这鬼天气单量疯涨,你给新来的小刘派了八个单?”当系统把老城区的订单像撒胡椒面似的撒给新手骑手时,他突然想起自己刚入行时被导航带进死胡同的窘迫。“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我尽量,去做那个撑伞的人。”于是他大晚上跑去配送站调试算法参数。如今他的工位贴着三张地图:电子屏上的热力图、墙上手绘的骑手习惯路线图,还有夹在保温杯下的故障高发路段示意图。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管理不是重新发明导航,是给每段路标上正确的转向灯。”
经过陆远波的不断反馈,饿了么公司针对不可抗力情况也相继给出了优化方案,比如遇到用户失联、拥堵时,骑士可以在后台做异常报备,成功报备后可以对超时、差评免责;针对办公楼医院的电梯拥堵、雨雪天气结冰路边等场景,平台在识别后会给骑士增加弹性时间,并提供一定特殊天气补贴等等。
藏在系统里的自由灵魂
现在,每天清晨7点多陆远波会先送孩子上学,然后到外卖站点开始一天的工作:送餐箱卫生及健康证检查、开早会、处理异常单、培训骑手……下午五点到八点,是晚高峰的班次,陆远波也会利用这段时间尽可能地多跑几单。如果孩子放学需要自己接,他就会先把孩子带到外卖站点,孩子懂事在一旁,安静地陪伴着他直到下班。
忙碌的生活并没有压垮陆远波上进的心,他仍记得年少时的兴趣爱好——写网络小说。他说读书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总爱用课本挡着武侠小说,沉迷于书中的武林,有一个武侠梦。大专毕业后,去东莞电子厂打工,午休时厂友们都趴在铁架床上午睡,他就用圆珠笔在纸上写《断刃天涯》,《断刃天涯》是他自己取的标题。油墨渗进粗糙的纸面,像极了当年武侠书里浸血的招式图。寄给杂志社的稿件石沉大海,退回的牛皮纸信封积满床头铁皮柜,直到离开厂里的那个雨夜被收废品的老人收走。
陆远波回到老家新田,还是不舍那些曾经倾注心血的文字,经过夜夜辗转反侧,决定自行学习创作,在新媒体领域寻找新的创作可能。下班后,他微笑着继续敲击键盘,指尖流淌出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他不曾放弃的梦想与藏在骨子里的自由灵魂。
当下,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关注到外卖骑手的追梦故事:“外卖诗人”王计兵,写作了30多个年头,正式加入了中国作协,在等餐、等电梯、等顾客间隙,把诗歌写在纸片上、写在掌心里,渐渐积累下了近6000首作品,并出版了4本诗集;来自岳阳39岁的易勋,多年来,坚持自学英语,说得一口十分流利的英语,在他的外卖箱里,常年放着一些英语学习素材,坚持拍短视频、写文案、翻译等等。这也正颠覆了“送外卖=低技能”的刻板认知,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任何劳动者都存在职业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和通过个人努力实现阶层突破的潜力。
生命轨迹是自然规律、个人选择与社会环境共同编织的故事。它既像一条被风吹动的丝线,既有外力施加的方向,也有自身摆动的韧性。理解它,或许是为了更好地与生命的流动共处,而非执着于掌控终点。陆远波是风中的骑士,陆远波的故事,本质是一场关于“人的现代化”的隐喻。他在风中疾驰的背影,既映照出技术时代的生存困境,也昭示着:真正的文明,不在于算法如何精准,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为每个奔跑的灵魂留一盏灯。
外卖骑手的保温箱里不仅装着餐食,还承载着社会对劳动者的敬意,这座小县城真正拥有了温度!
对于每个人来说,汲取骑士精神实质上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一种自我历练。就像骑士在战场上展现出的英勇无畏,我们也应在人生的舞台上,以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不断磨砺内心的坚毅,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来源:新田新闻网
作者:邓尧
编辑:罗玉倩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