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负追梦人
——记市劳动模范罗婷的奋斗之路
作者:汪萍洋
清晨六点,大雾还缠绵在武当山山坳,长亭村的水田已传来锄头叩击石块的清脆声响。沾满泥浆的雨靴深一脚浅一脚踩过田埂,罗婷弯腰扶起被夜雨打歪的秧苗,脖颈后的碎发凝着细密水珠。这是2023年农历三月初三的惊蛰时节,也是她担任村支书的第3590天。
一、破局者:从童真园丁到泥腿书记
2003年秋,21岁的罗婷带着彩绘卡通教案回到石羊镇,在长亭村创办了一所幼儿园。当粉刷着向日葵图案的校车第一次碾过晒谷场的稻茬时,没人能预料这个教孩子唱《虫儿飞》的姑娘,会在十年后执掌村委会斑驳的公章。
在民办幼儿园野蛮生长的年代,罗婷用自己所学的幼教知识重构了乡村幼教:幼儿园安装了监控系统,将每日食谱与体温数据制成可视化图表;开创“家长开放日”机制,让裹着沾满泥巴解放鞋的老农,坐在课堂观摩现代教学法……当县教育局突击检查时,档案柜里按色标分类的《幼儿成长档案》让检查组惊叹——这个山里的幼儿园,竟比县城机关幼儿园多出10项安全管理流程,因此被评为民办标准化幼儿园。
2014年早春的暴雨成为命运转折点。当暴雨冲毁村小围墙时,罗婷展现的应急能力颠覆了传统乡村治理逻辑:调集幼儿园储备的急救包建立临时医疗点;用校车GPS系统定位被困村民;甚至将儿童防拐演练中的网格化搜索法,转化为救援队部署方案。最令村民震撼的是,她在安置点用幼儿园晨检仪为老人测量血压时,脱口而出的竟是每位长者的慢性病史——这些数据源自这些年来接送孩子时的家长闲聊记录。
暴雨过后第七天,二十七位村民代表举着沾满秧苗泥的手,在村部墙按下联名推荐的红手印。72岁的陈阿婆攥着孙子在长亭幼儿园获得的全勤奖奖状,颤巍巍地说:能让娃娃三年不感冒的园长,定能管好咱们村的扶贫款。就这样罗婷从童真的幼儿园园长当选为长亭村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支书。当罗婷在当选夜将幼儿园《安全巡查记录本》改写成《村务风险排查清单》时,月光正照在墙上的两份荣誉证书上——左边是“县级民办一类幼儿园”,右边空位预留给五年后的“省生态文明示范村”。
二、突围:脱贫攻坚的非常之战
2025年4月1日,春日的斜阳将长亭村雕花大理石消防塘染成琥珀色。七旬老人骆长贵倚着塘边水井汲水,井绳与辘轳摩擦的吱呀声里,倒映着村道上新栽的紫薇树影——十年前那些污水横流的泥泞巷道,此刻已化作青石板拼接的时光画卷。这个画面曾无数次出现在罗婷的笔记本扉页。2014年那个暴雨夜,刚当选村支书的她攥着全村唯一一盏应急灯,在危房遍地的巷道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雨水裹挟着旱厕的秽物漫过胶靴,远处传来土墙坍塌的闷响,她在泥浆里记下:“需拆除危旧房2400㎡、旱厕186座,重建资金缺口87万。”彼时村账上仅剩的7000元,像根生锈的钢钉扎在这位女书记心头。
转机始于次年清明,当其他村庄忙着祭祖时,罗婷带着28名党员在村委搭起了“露天议事厅”。青石板上铺开的规划图浸着晨露,她指着自己之前开幼儿园攒下的十万元说:“党员不带头破局,群众怎敢跟这穷山恶水拼命?” 三个月后,当第一台挖掘机推倒村中百年旱厕时,76岁的五保户周奶奶颤巍巍捧来一筐土鸡蛋:“这钱,当我借给共产党的。” 如今的巷道改造工程,早已超出当年图纸的想象。51盏太阳能路灯在暮色中次第亮起,光斑落在青石缝里新发的车前草上,恰似罗婷当年挨家挨户借款的足迹——她曾用幼儿园园长特有的耐心,把每户借款金额叠成纸星星,缀满村委会议室的脱贫倒计时牌。那些写着“王婶借3万”“骆叔借5千”的彩纸,最终化作2.6公里硬化水渠里潺潺的流水,化作老年广场太极剑穗划出的银色弧光。在新建的祠堂二楼村委办公室里,放着罗婷那本被泥水浸透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间“自筹资金10万”的字样旁,粘着半片紫薇花瓣——正是她带头砍掉自家院子老树那天,飘落在账本上的见证。而今村里树下嬉戏的孩童踩着大理石围栏,将脱贫攻坚的史诗踩成脚底绵延的春天。
三、新生:乡村振兴的产业之路
晨雾未散的春耕时节,长亭村层层叠叠的梯田里已跃动着鲜红的身影。这个曾因人多地少而深陷贫困的湘南村落,此刻正被机械化耕作的轰鸣声唤醒。罗婷站在自家房屋阳台上,目光掠过连片的覆膜烟田,仿佛看见希望的银浪正漫过这片被岁月刻满褶皱的土地。
五年前的长亭村还困在人多田少的死局里,人均不足八分的耕地像撕裂的伤口横亘在脱贫路上。转机始于那个暴雨倾盆的深夜,罗婷在烤烟房与留守老人促膝长谈时,被烟叶发酵的独特香气击中心扉。次日她便驱车三百公里,将正在外地上大学的骆石生“截”回了故乡。这个戴着眼镜的农学高材生,彼时正为毕业论文里的数学模型焦头烂额,却被罗婷那句“实验室的数据救不了乡亲们的钱袋子”戳中了软肋。 道县培训基地的日光灯见证了长亭村年轻人的蜕变。当骆石生们趴在课桌上研读富硒土壤改良方案时,罗婷正带着留守妇女在田间搭建智能化育苗棚。那些沾着泥土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烟稻轮作周期”“病虫害生物防治”这样的专业术语,字迹被雨水晕染成朵朵墨花。学成归来的青年们像星星火种,点燃了十户贫困户的创业激情——五百亩水田在春风里连成翡翠色的海洋,无人机喷洒的雾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谱。如今的骆石生站在自家承包的25亩烟田前,指尖拂过叶片上凝结的晨露,宛如钢琴家调试琴键般精准。“以前全凭老经验,现在连叶面夹角都要控制在62度。”他扶了扶沾着泥土的眼镜,身后的烤房正升腾着袅袅青烟。去年他发明的“三段式烘烤法”,让烟叶收购价每公斤提高了3.2元。暮色中的村委大楼灯火通明,电子屏上跳动的交易数据,正将这片土地的故事写入乡村振兴的壮阔史诗。当第一茬富硒烟叶装上冷链物流车时,罗婷的手机收到了道县培训学校发来的新课程表——屏幕上跳跃的“数字农业”四个字,恰似破晓的晨光,照亮了更远的山峦。
四、传承:点亮山乡的未来之光
晨雾漫过长亭村的青瓦檐角时,骆顺平总习惯沿着罗婷当年踏出的产业路疾步而行。这条蜿蜒三公里的水泥路,如今串起了三十座现代化烤烟房、一处标准化面条加工生产线,延伸至村口。 这个曾经的贫困山村,在罗婷的带领下,悄然生长出新的肌理。她像嫁接果树般精准施策:将返乡创业青年骆水生培养成电商带头人,把退伍军人骆天荣锤炼成护林员,让留守妇女荷贤珍蜕变为种烤烟能手。而最让她欣慰的是当初那个念发言稿手发抖的年轻后生骆顺平,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处理村里各种繁杂事务。
走在稻浪翻涌的梯田间,六十三岁的村民骆满华指着新落成的机耕道灌溉渠感慨:“罗书记走的那天,村里的群众都出来送,可她说‘种子既已播下,还怕没有满山青?’”这话语犹在耳畔,骆顺平带领的新班子已启动“种菌计划”,将全村划分为五个振兴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青年干部或党员牵头,带着两名后备力量。他们在田间地头着手建立新的种菌基地,将罗婷留下的“驻村笔记”数字化成决策数据库。 暮色中的村委会议室,电子屏正跳动着实时更新的农产品物流数据。骆顺平抚摸着墙上那幅泛黄的《长亭村十年规划图》,忽然想起罗婷离任前夜说的话:“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脚印,而是让每块土地都长出适合自己的年轮。”此刻,山脚下星星点点的路灯次第亮起,恰似当年罗婷带领他们逐户安装时的光网,只是这光流愈发绵长,正向着更远的山坳蜿蜒而去。
站在春光里回望,罗婷办公室墙上的两幅地图意味深长:脱贫攻坚作战图已经泛黄,乡村振兴规划图爬满批注。这个曾因“女娃娃当家”备受质疑的村支书,用十年时间将长亭村打造成省生态文明示范村。当媒体追问她取得这些业绩最大的动力是什么时,她笑着说:“劳动者对土地的热爱,就是我的最大动力。”暮色渐浓,老年广场的露天电影正在放映《我和我的家乡》,银幕光影与天上星河交相辉映。罗婷悄悄退到人群后方,她抬头望着北斗七星,想起八年前那个在漏雨屋里烤炭火的夜晚——那时的她绝不会想到,点点星火真的可以燎原。
来源:新田新闻网
作者:汪萍洋
编辑:李成婧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