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新闻网(记者 王雨松 蒋若冰 周林凤)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当指尖划过书页上泛黄的结婚照,郑逢礼与妻子齐晓焱已携手走过三十七载春秋。三十七载风雨同舟与相濡以沫,这对分别深耕书法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夫妻,用笔墨传情、以育人相伴,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了一段温情脉脉的婚姻篇章。
走进郑逢礼的家,四壁悬挂的书法作品墨色历经岁月沉淀愈发温润,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家庭的故事。
郑逢礼是当地颇具盛名的书法家,楷、行、隶、篆皆有涉猎,笔下的字迹刚劲有力又不失温润。妻子齐晓焱则是一名小学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坚守了三十余年,用爱心与耐心呵护着一代代孩童的成长。两人的缘分,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朋友介绍。彼时,郑逢礼挥毫泼墨时的专注模样,台下她认真观摩时的温柔眼神,让两颗年轻的心悄然靠近。共同的教育理想、相似的人生追求,让他们在相处中愈发契合。1988年的盛夏,两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开启了相守相伴的人生旅程。
“我觉得她性格好,符合我的择偶标准,”郑逢礼回忆道。齐晓焱则笑着说,“我开始是看他字写得好,我也喜欢书法,所以有兴趣和他一起探讨。”
在这个书香氤氲的家庭里,学习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郑逢礼夫妇秉持“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理念,将教育的智慧融会贯通,在相伴练字、做题的耳濡目染下,儿子郑默然养成了爱读书、肯钻研的好习惯。
郑逢礼认为,结婚后要互相尊重关爱,有统一人生目标,多看书、有志向、尊父母、提素养,才能培养好孩子。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郑默然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更成长为一个阳光开朗、有责任有担当的少年。2025年夏天,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中,不仅是孩子多年努力的回报,更是夫妇二人教子有方的最好印证。
郑默然说,“爸妈感情好,营造了良好家庭氛围和学习环境,让我学习专注。”郑逢礼感慨,“孩子成功一半功劳归老婆,我主外应酬多,家里和孩子教育全靠她。”
三十七年间,生活难免有磕磕绊绊,郑逢礼性子外放热烈,妻子齐晓焱则温柔细腻,遇到分歧时,他们并不会高声争执,而是像琢磨书法章法般冷静沟通。齐晓焱会在他练字疲惫时递上一杯热茶,郑逢礼也会扛起家庭重担,让妻子毫无后顾之忧,相册里数不清的美好瞬间,是岁月的见证,记录着他们无数个相互扶持、彼此慰藉的日夜。
郑逢礼说,“我性格急躁,老婆温柔包容,她照顾我生活很细微,让我每天都感动。”齐晓焱表示,“孩子教育、老师沟通和外面交际他管,他很辛苦。”
在妻子齐晓焱的研磨陪伴下,郑逢礼铺开洒金白宣,挥毫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用来描绘他们的爱情。三十七年岁月,磨白了他们的鬓角,却沉淀了愈发醇厚的感情。如今,墨色更深,情意更浓。
“我们的婚姻,基本上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平淡之中见真情。”郑逢礼总结道。
齐晓焱则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婚姻要换位思考,才能走得更远,才能更幸福美满。”
三十七载银婚,是爱情的坚守,是亲情的沉淀,更是责任与担当的传承。郑逢礼与齐晓焱用三十七年的陪伴告诉我们,最动人的婚姻,莫过于在柴米油盐中相互扶持,在岁月流转中坚守初心;最好的家庭教育,莫过于父母以身作则,用爱与陪伴为孩子指引方向。
“父母感情好,虽有争吵分歧,但能统一意见,协调一致。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地耐心教导,让我能够上理想的大学,现在我已经能够独立自主了。”郑默然希望父母以后轻松开心、健康和睦,自己会努力学习达到期望。
这个普通的教师之家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相伴:一方砚台盛着三十七载研磨的浓淡,两张书桌记录着夫妻共同的耕耘,三尺讲台延续着两代师者的传承。正如郑逢礼挥毫泼墨与妻子温柔守候的方寸之间——心悬天地,日月经久,这个家庭的幸福,就藏在那横平竖直间的坚持与陪伴里。
来源:新田新闻网
作者:王雨松 蒋若冰 周林凤
编辑:李成婧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